Art criticism : 劉善恆與尼斯亞洲美術館


阿德里安・博薩德 (Adrien Bossard) 尼斯亞洲美術館館長
劉善恆與尼斯亞洲美術館

劉善恆在尼斯亞洲美術館館舉辦的展覽是一次向法國觀眾展示他的才華的機會。這個長期項目因疫情爆發而被放緩,終於在2023年實現,藝術家本人在各種具有可能性的空間中設置了他的作品。在他為期兩週的逗留期間,美術館團隊很高興陪同與目睹了他的創作過程,在我看來,劉善恆讓他自身深深地沉浸在空間其中,並賦予其詩歌般的敘事形式。在來法國之前,劉善恆與亞洲美術館的世界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 (1913-2005) 的兒子和繼承人丹下憲孝 (1958-) 見面。他們的交流加強了他與美術館的關聯,並鞏固了他的藝術統合構思,他的藝術構思不僅是進行作品展覧,而是對其賦予精神性。美術館的建築確實是外觀和這內容巧妙地結合,其現代形式既包含亞洲世界觀的整合,又同時向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寺廟致敬。來館者經常表示,進入美術館有如一種精神探索的體驗。


KYOSHITSU SHOHAKU – An Empty Room Turns White For Enlightenment Season Lao exhibition – The Asian Art Museum in Nice
(Une pièce vide devient blanche pour l’illumination par Season Lao. 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 de Nice, France) 13.5 ~ 26.11 2023

在美術館機構越來越與身心健康 (well-being) 的概念聯繫在一起的時代,這座丹下健三以大理石為背景設計的美術館在形式上顯然具有前瞻性,他以光與影劃把美術館的入口與內部劃分,標誌著世俗與神聖之間的邊界。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裏,美術館邀請了眾多當代藝術家,並給他們全權主導展示。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像劉善恆般能如此理解空間與藏品。他的方式並非進行膚淺的疊加,而是以貢獻姿態去面對這個地方以及原藏品所承載的話語與本質,並通過和自己的藝術作品的比較來擴大和產生共鳴。


Pins d’hiver dans un paysage en croissant de lune Winter 寒松三日月圖 | SEASON LAO | Photographie sur papier Kozo 2200×290 cm


體現21世紀的文人精神

文人精神,一千多年來一直是遠東最重要的文化基礎之一。今天,許多人都充滿力量和信念地宣稱自己是其中的一部份。同時也有人以微妙、相關和優雅的方式體現了這一點。 劉善恆就是後者之一,甚至可以說,他不僅體現文化精神,還成功地更新了它,因為他在尊重這種精神的同時,又把它帶到了其他的視域 (horizons) 。

劉善恆的裝置藝術、表演影像和攝影作品等體現了山與水,黑與白,虛與實這些文人美學所在之處,備受尊重的規範。他不以嚴格區分,玩轉傳統背景與當代形式之間,舉例說,他以楮紙、攝影為媒介的平面作品,彷彿是古代單色山水畫的的自然演變。歷代以來,通過逐漸適應變化來維持自身,這不就是傳統的本質嗎?劉善恆偉大成就在於他的作品謹慎地成功跨越了21世紀的門檻,走向了千年傳統。


Mt. Kagami, Saga, Japan 2023 | SEASON LAO | 200×64 cm

儘管他的作品外表樸素,但其內在的思考卻非常複雜,受到中國古典資源和西方哲學參考的雙重靈感的滋養。這種智力密集程度與過去的學者相似,他們一方面通過了需要高博學的科舉考試,另一方面又能夠放空思想,集中精力,以求在少數方面有所成就。繪畫的特點是表面上的簡單,有時令人困惑。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一個深深植根於遠東思想的概念:必須消除複雜性才能給人一種簡單的幻覺。這個概念讓人想起意大利藝術運動「貧窮藝術」(Arte Povera) ,根據傑爾馬諾·切蘭特 (1940-2020) 的說法,這是「自願計算文化成就,以實現身體及其感知的真實性的形式1」此外,形容詞「貧乏的」(poor) 還借用了耶日·格洛托夫斯基 (Jerzy Grotowski,1933-1999)實驗戲劇的詞彙,他本人受到安東尼·阿爾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精神分析和東方哲學的影響。這種對20世紀50至60年代出現的消費社會的赤裸裸的反應在其他運動中也有體現,例如法國的「支架/表面」(Support/Surface) 運動、美國的極簡主義 (Minimalism) 和日本的物派運動。


Lotuses 氷蓮図 2023 | Photographie sur papier Kozo, pierre des Alpes-Maritimes | Dimension variable

這裡應該謹記,劉善恆的作品承載著21世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人精神,它由「思想、概念和原則的匯集2」(pooling of ideas,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組成,並通過上述提到的實踐進行而讓其充實豐富。我們在他的參考文獻中發現了五世紀中國畫理論家宗炳對山水畫的介紹,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1889-1976) 的「此在」(Dasein) 概念,法國哲學家奧古斯丁‧貝爾凱(Augustin Berque, 1942- ) 的複雜思想。或李禹煥 (1936-) 的塑性和批判性作品。由此可見,劉善恆的作品是遠東和西方之間往來富有成果的一部分。時至今天,東西方的往來仍然促成著許多藝術家的發明和再發明,例如美國作曲家約翰‧基治 (John Cage, 1912-1992) 使用書籍突變來創作隨機音樂; 荷蘭藝術家赫爾曼·德弗里斯 (Herman de Vries, 1931-) 受佛教和印度教影響的創作;墨西哥視覺藝術家博斯克·索迪 (Bosco Sodi, 1970-)借鑒日本幽玄美學原則創作裝置作品;中國畫家傅饒 (1978-) 創作了銘刻於日耳曼視覺世界的表現主義作品。


自然與園林景觀

遵循遠東傳統,劉善恆的創作融合了有形景觀與精神景觀。經驗豐富的人會能在他的攝影作品中識別出繪畫的「氣韻生動」(breath-anima) 以及裝置中的園林精神。大自然孕育了他的作品,就像他的前輩在中國和日本幾個世紀以來的作品一樣。隨著地景藝術 (Land Art) 和生態藝術 (Eco Art) 等的出現,這種性質在20世紀下半葉的西方也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藝術與自然關係的標誌性作品無疑是由約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1921-1986) 於1982年為第七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創作的〈7000 Eichen – Stadtverwaldung statt Stadtverwaltung〉。如今,生態責任問題已將環境永久確立為國際藝術界的一個重要主題,並由許多藝術家所承載,僅舉幾例,如阿維娃·拉赫馬尼 (Aviva Rahmani, 1945-) 、法布里斯·海伯特 (Fabrice Hyber,1961-) 和楊泳梁 (1980-) 等。


KYOSHITSU SHOHAKU – Une pièce vide devient blanche pour l’illumination | An Empty Room Turns White For Enlightenment
虛室・生白 Dimension variable | rondins des Alpes-Maritimes, logs of Alpes-Maritimes, video 2023

可以從他的攝影系列中看出,「自然」是劉善恆的重要主題,它構成了感官和睿智的基礎。他通過探索、體驗、 觀察自然來捕捉情感並將其還原到作品中。他探索它,體驗它,觀察它以捕捉情感,並把它們還原到他的作品中。因此,這些作品是經歷的自然現象的記憶膠囊。他的美學探究帶有現象學 (phenomenological) 經驗的印記,尋求理解現實的本質。他的中華文化背景化為棱鏡創造了反映自然的圖像和形式,並通過他在日本的經歷和文獻豐富其內容。他的裝置與表演作品〈虛室・生白〉中所出現的霧氣也能在他的山景攝影作品中找到。無論媒介固定與否,劉善恆都能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觀念為基礎,以山與水、人與天、虛與實的概念傳遞出一種賦有生機、陰陽活力的自然。 程抱一 (François Cheng,1929-) 回憶道:「……宇宙論的重要性,就繪畫的目的而言,繪畫並不旨在成為一個簡單的審美對象;它往往會成為一個微觀世界,就像宏觀世界一樣,是一個重新創造現實生活的開放空間3。」在遠東思想中,風景畫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而劉善恆以同樣的精神創造了它們的當代延伸。

從風景到園林,遠東幾個世紀以來從來只是一線之差。園林是自然元素的人工組合,無論它是否被人類改變。 通過隔斷、開口和通道巧妙運用來表達景觀和視角的作用。它是一個與山水畫相同概念的生活空間,也是一種思考的媒介。展覽的目的是「通過欣賞現場的物件和文獻組合,深化意義以喚起情感4」劉善恆展覽的佈局與亞洲園林有著相似之處,並讓其成為視覺宇宙的一部分。藝術家在佈置作品的過程中,對內部和外部、觀點、徘徊、互補進行反思,並令其共融於丹下健三的精緻空間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藝術家佈置的園林景觀與建築本身共鳴所產生的詩意力量,同時可看作為一種宇宙綜合體。


精神歸屬

亞洲觀者在觀賞劉善恆的作品都會喚起對「精神原鄉」的印象。這種感覺很難解釋,在我看來,類似於當我們經歷很長時間後再次回到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或者當我們遇到一種現象讓我們突然回想起熟悉事物時的內心衝擊。劉善恆在遊歴過程中捕捉到了精神原鄉的碎片,並將其呈現給其他人。通過在作品下方標記拍攝地點的名稱,藝術家暗示了每個人內心都擁有的這種原鄉的普遍性,並鼓勵觀眾在作品中發現它。這種做法也激勵我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尋找這種感覺。


Signlessness 無相 | SEASON LAO | Resin, plaster 25 ×30×45 cm 2023
artwork collected by Asian Art Museum in Nice, France (Permanent exhibition) 尼斯亞洲美術館藏 (常設)

因此,劉善恆的作品散發出一種偉大的靈性,他的研究探索了某些圖像和形式的神聖維度。明眼人都能認出他的許多照片中散發出的道教氣息。其他作品也有明顯的佛教取向,例如〈無相〉(Signlessnes),這是對從所有執著中解放出來的狀態的正式和概念性參考。這件作品與約翰·康奈爾 (John Connell,1940-2009) 的佛教神祇的複合表現(石膏、焦油、紙、蠟、青銅、水泥、木材或金屬框架)之間也存在著親和力。然而,劉善恆的特別之處在於他選擇了玻璃作為材料,賦予他的作品神秘的外觀,促使觀者進一步審視它。蓮花是亞洲藝術中無處不在卓越的佛教 主題,藝術家以懸掛形式中展示來自照片的主題。這種純潔的象徵可看作在作品中使用佛教概念的另一個參考。自2022年,福岡的一座板倉建築中永久設置了該系列的作品,該建築物的靈感來源於鴨長明(1155-1216)反映無常觀的簡易草庵,與劉善恆的作品產生共嗚與深化意義。

在〈虛室・生白〉裝置與表演系列中,劉善恆讓一位匿名者坐在一個樹樁上,並設置另一個被大自然力量切斷的樹樁作為冥想的支撐,在大阪的展出中,它與佛像形像的雕塑和山水圖像背景構成了風景,在尼斯的實踐,它是在連接室內外的空間進行,並由水面和植被構成背景。(在藝術家看來,它們似乎對等的)並且在兩種情況下都從空間中產生霧氣,再以影像形式記錄。作品透過虛無的空間或空室的外觀表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隱喻,體現了山水畫中的天人表現。在這裏可看作是對禪宗進行重新詮釋的當代版本。藝術家陪伴觀眾走向冥想。樹樁和支撐物以實物和影像形式展示,後者是對冥想可能性的指引。我能夠看到劉善恆的的作品讓坐在裝置前的某些美術館參觀者喚起了冥想的效果。「當人心成為自身和世界的鏡子時,只有那時,生活的真正可能性才開始5」。感謝劉善恆,我們能與大眾分享這種大自然出發,充滿靈性的美學,並邀請人們探索自己的人性。




Season Lao Une pièce vide devient blanche pour l’illumination, 2023
France, English, Chinese, Japanese | ISBN : 9784865283815
Musée départemental des arts asiatiques
Adrien Bossard, Noritaka Tange, Hsin-Tien Liao, Koju Takahashi

吉美博物館(巴黎) | 賽努奇博物館(巴黎)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 | 國立新美術館(東京)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